黄龙翔:语言学习的“离心力”与“向心力”
(2012-03-23)
教育课题
黄龙翔
有学者打个比方:语用的个人创意是一种离心力、社群中的语文规范是一种向心力。如果某种语文是一座恒星,那每一座行星(学习者)都应该达致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平衡,才能正常地公转。
我延伸思考:有的行星在距此恒星较近的轨道上公转,即语用行为较规矩;有的距恒星较远,那他要不就是创意十足的优秀作家,要不就是滥用网络火星文的青少 年。若向心力过强,则他的所说所写虽然高度规范,但味同嚼蜡、死气沉沉。可若失去向心力,则他可能会与此“第二语言恒星”的星系断绝关系,死心塌地投向 “第一语言恒星”。
在教育学家维考斯基的视野下,任何学习是在社群中完成的;学习是社群经验的内化。依此理念,语文学习更应该在社群中 进行,从在社群中尽量使用目的语来建构意义(即表情达意)开始,往后再谈规范。教师别老想在课室内就把什么东西都教会(往往根本做不到)、什么“创意” (偏误)都马上纠正,好像你没学成,我不准你下山似的。
来一个反面教材:一美国大学生到墨西哥当交换学生,上西班牙语课,教授要她用西语说一说个人嗜好。她只讲了一小段话,就被教授三次打断,纠正语法,把她学、用西语的斗志打垮,从此拒绝在上课时开口——强加过多的向心力,反而失去向心力!
再来一个正面教材:一个以小学生为对象的英文第二语言写作营,有个小朋友拼音很烂,老自创拼音;老师不忙指正,反要同学们分享作文,互赞内容之创意和趣 味,然后互问看不懂之处。小朋友发现同学看不懂他的文章,赶紧问老师、同学。在此因社交需要而改进语文输出的过程中,语文知识渐渐内化。
而我的研究团队近期的流动辅助(mobile learning)华文词汇学习研究,从“成语,动起来!”到“语飞行云”,都是由极少的词汇(含成语)知识输入(课室教学)为起头,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手 机拍摄生活中跟所学词汇相关的情境(或自创情境,如摆设玩具、找家人朋友搬演故事等)、造句或写段(大量语言输出),贴上网跟同侪分享。为了使拍照/造句 活动更实境化(而非带有做作业的味道),“语飞行云”提供社交网站功能,希望学生把这些活动当成生活化的微博或相片微博来进行。
在这里,老师不急于纠正任何“创意”,而是留着给同学们比较、互评——不同学生对同一词汇的较规范(正确)和较“创新”(偏误)的用法并列,激发大家的反思。真的没人发现偏误时,老师才进来提示、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以往团队在对外介绍“语飞行云”时,较偏重于我们为支援此学习历程而开发的网络平台,以致有人问:“市面上的华文教学平台还不夠多吗?”其实,“语飞行 云”模式的精髄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所支援的这一结合课内外的学习历程——透过“慢火清炖”(即长期执行)的实境语言输出和输入、应用和反思、独立和 合作学习的循环,试图“平衡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个模式仍在实验当中,也仍有许多改进空间。但愿它最终能提炼出一些以社群、实境、自主语言学习为主的新教 学原则,为语文学习的革新找出另一种可能性。
作者目前在国立教育学院担任“研究科学家”。本文纯属个人观点。
Source :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323_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