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3, 2012

郑美銮: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好华文

(2012-03-23)

郑美銮

我是上个世纪最后几届华校生,对于华文,自有一番感情。

在同学当中,我算是迟生育的。迟生育的好处是会有很多朋友分享育儿经验。 如有个同学,有了孩子之后,也请了个女佣打理家务,为了一家人沟通上的方便,在家里统一讲英语,于是孩子上了小学后,对华文学习出现抗拒。同学后来一直语 重心长地提醒我,在家一定要好好地跟孩子说华语,英语上了小学才学也不迟。

也有另一个同学,在家用华语和孩子沟通。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孩子也没有因为在家讲华语而热爱华文,华文成绩也不怎么样。这个同学也提醒我:不要认为在家讲华语,孩子的华文成绩会就会好,讲华语和华文成绩好是两回事。

轮到我教育孩子时,我们决定一家人讲华语。当时,我还请了一位不会说英语的印尼籍的女佣。我允许女佣和孩子讲印尼话,反正多学一种语文,利多于弊。

两个儿子的睡前故事是简化的成语故事,偶尔也陪他们背诵三字经。我刻意为孩子营造一个讲华语的环境,也尽量利用丰富词汇加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同学的经验 是面镜子,所以,我决定从小把孩子的华文底子打好,不让孩子吃学习华文的亏,我要他们在求学生涯中认为学习华文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老二三岁时陪我去打羽毛球说:“妈妈,我满头大汗,汗流浃背。你帮我擦汗好吗?”球友听了“哇”声四起;老大五岁时说:“我在表哥家玩得乐不思蜀,不想回家了。”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有这样的华语表达能力,你说赞不赞?

不知不觉,老大上小二了,有天他放学回来,一边做功课,一边对我说:“mummy, I hate Chinese the most!”(我讨厌华文!)这句话有如一把刀子往我的心头割下。

老大在读幼儿班时,一句英语都听不懂,英文老师和他讲了半年的华语后对他说:“你得学习听懂我的话,我不再和你讲华语了。”也就是说,老大学习英文不过是四年半的光景,而这四年半的学习,就把我苦心经营八年的心血废掉了。

老大现在小四了,到图书馆从不主动借阅华文书籍,华文老师常打电话说他不做作业,不交功课。最近,和同龄的邻居(中国新移民)在一起玩耍时,两人也是用英语沟通。我已经努力地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路上步同学们的后尘,但像新加坡这样的语文学习环境还是让我败下阵来。

我们夫妻俩不只跟孩子讲华语,而是天天讲,并且是非常用心地制造学习华文的环境。孩子过后还是hate Chinese。想一想,如果爸爸讲英语,妈妈讲华语,或者和孩子在一个星期里,两天讲华语,五天讲英语;还是从小把孩子送去讲华文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这 样的华文学习环境就够了吗?

过后,我只能阿Q地想:老大恨华文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因为从小底子打得好,所以到目前,即使在没有补习和额外的辅助 作业的情况之下,他的华文考试成绩还是在中上水平。比起我的同学,我下的苦功还是有回报。只不过现在是要如何让他从对华文的恨变成爱,如何让他更主动学习 华文,到图书馆会借阅华文故事书,让他爱上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   ?


       老大不爱华文,和老师无关。老大能言善道,是个讨喜的学生,他常常回来分享老师如此这般赞他。但是,爱老师不等于爱华文。


作者是补习老师

Source: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323_002_1.shtml


黄龙翔:语言学习的“离心力”与“向心力”
(2012-03-23)

教育课题

黄龙翔


学语文,是一种施展“创意”的历程?一名语文(尤其是第二语言)初学者,刚开始接受初阶语文资讯(但又对其语文规 范还不了解),不论在听、读的理解过程,或说、写的表达过程,都得依靠一些“创意”来填补其因语文知识的缺口而造成的困难,如自创拼音/汉字字形、文法、 使用词汇的语境,或用较简单的词语来取代自己说不出的词语等。当这些“创意”与规范有冲突时,老师们称之为“偏误”,而且欲立刻除之而后快。

有学者打个比方:语用的个人创意是一种离心力、社群中的语文规范是一种向心力。如果某种语文是一座恒星,那每一座行星(学习者)都应该达致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平衡,才能正常地公转。

我延伸思考:有的行星在距此恒星较近的轨道上公转,即语用行为较规矩;有的距恒星较远,那他要不就是创意十足的优秀作家,要不就是滥用网络火星文的青少 年。若向心力过强,则他的所说所写虽然高度规范,但味同嚼蜡、死气沉沉。可若失去向心力,则他可能会与此“第二语言恒星”的星系断绝关系,死心塌地投向 “第一语言恒星”。

在教育学家维考斯基的视野下,任何学习是在社群中完成的;学习是社群经验的内化。依此理念,语文学习更应该在社群中 进行,从在社群中尽量使用目的语来建构意义(即表情达意)开始,往后再谈规范。教师别老想在课室内就把什么东西都教会(往往根本做不到)、什么“创意” (偏误)都马上纠正,好像你没学成,我不准你下山似的。

来一个反面教材:一美国大学生到墨西哥当交换学生,上西班牙语课,教授要她用西语说一说个人嗜好。她只讲了一小段话,就被教授三次打断,纠正语法,把她学、用西语的斗志打垮,从此拒绝在上课时开口——强加过多的向心力,反而失去向心力!
再来一个正面教材:一个以小学生为对象的英文第二语言写作营,有个小朋友拼音很烂,老自创拼音;老师不忙指正,反要同学们分享作文,互赞内容之创意和趣 味,然后互问看不懂之处。小朋友发现同学看不懂他的文章,赶紧问老师、同学。在此因社交需要而改进语文输出的过程中,语文知识渐渐内化。

而我的研究团队近期的流动辅助(mobile learning)华文词汇学习研究,从“成语,动起来!”到“语飞行云”,都是由极少的词汇(含成语)知识输入(课室教学)为起头,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手 机拍摄生活中跟所学词汇相关的情境(或自创情境,如摆设玩具、找家人朋友搬演故事等)、造句或写段(大量语言输出),贴上网跟同侪分享。为了使拍照/造句 活动更实境化(而非带有做作业的味道),“语飞行云”提供社交网站功能,希望学生把这些活动当成生活化的微博或相片微博来进行。

在这里,老师不急于纠正任何“创意”,而是留着给同学们比较、互评——不同学生对同一词汇的较规范(正确)和较“创新”(偏误)的用法并列,激发大家的反思。真的没人发现偏误时,老师才进来提示、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以往团队在对外介绍“语飞行云”时,较偏重于我们为支援此学习历程而开发的网络平台,以致有人问:“市面上的华文教学平台还不夠多吗?”其实,“语飞行 云”模式的精髄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所支援的这一结合课内外的学习历程——透过“慢火清炖”(即长期执行)的实境语言输出和输入、应用和反思、独立和 合作学习的循环,试图“平衡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个模式仍在实验当中,也仍有许多改进空间。但愿它最终能提炼出一些以社群、实境、自主语言学习为主的新教 学原则,为语文学习的革新找出另一种可能性。

          作者目前在国立教育学院担任“研究科学家”。本文纯属个人观点。



Source :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323_001.shtml

Thursday, March 1, 2012

网友贴“98%的人都会误写的汉字”:“周” “冒”

      
      
       长春网友贴出易误读误认汉字  

近日,网友“一般毛”发帖称“98%的人都会误写的字”并发表了一张图片。图片中写出了五个字,“尴尬”、“周”、“肺”、“冒”都是非常容易写错的字。“尴尬”左边不是“九”而是“尤”字少一点;“周”字里面不是“士”而是“土”;“肺”的右边并不是“市”而是一竖下来的;“冒”的上边不是“曰”而是没有封口的。

网友:原来一直写错字

网帖一发出,很多网友都回应这些字都曾写错过,而其中认为写错最多的则是“周”和“冒”。

网友“就是来打酱油滴”说,一写错就是21年,“就第一个,我才知道,写了21年了,才知道不是九。”

网友“leehaojia ”也明白为什么总是打不出要说的字,“楼主解决了我用手机从来打不出尴尬两个字的囧境(备注:我是笔画党)。”

更有网友总结出了自己的看法,“某某7566 ”说:“现在很少用笔,现在就是用笔写,也很难找到一笔一画写字的人了……”

记者也翻开字典,就“冒”字为例翻查,“冒”的偏旁部首是“冂”,属于上下结构,而很多人都容易将部首写成“曰”。

语文教师:规范书写要从小抓起

针对此事,记者联系了资深语文老师冯银江。冯老师说,出现这样书写不规范的,多是路边手写广告牌或者是网络上。汉字里确实有很多字容易写错,需要重视,而规范汉字的书写则需要从小抓起。

“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母语,热爱母语,不仅是使母语得到良好传承,也是个人建构各种知识平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习好母语,运用好母语。”冯老师说。

母语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近日,不少网友开始了规范汉字书写的话题。在百度长春吧里,就有网友发帖称有几个汉字是很多人都会写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