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30, 2012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降低智力 众家长大战iPad

 2012年04月30日 10:20  重庆晚报


科技越来越发达,孩子们手上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昨天,重庆晚报有关过度使用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降低孩子智力的报道(4月29日07版)引起强烈反响。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半天就接到几十个家长的电话,分享自己与电子公害斗智斗勇的故事。

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三个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看看为了孩子,家长们都使出了哪些招数。同时,我们也为您梳理了专家相关意见,希望对你有用。

调包计

让女儿戒iPad,买个模拟机摔坏

家住渝中区望江公寓B栋17-5的尤文军,42岁时才有了女儿童童,所以平常对女儿几乎是有求必应,宠爱有加。最近,童童却让他伤透了脑筋:“童童还不到三岁,最近却迷上了iPad游戏,每天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玩iPad,就要在床上大哭大闹。”

尤文军介绍,自己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买了个iPad,平常为了哄女儿开心,常常拿着iPad给女儿拍照,然后再把女儿抱在腿上一张张翻给她看,“结果,童童看久了竟然自己学会了怎么操作iPad,只要我一下班回家,她就吵着向我要iPad耍。”尤文军说,最让他头疼的是,每天晚上,童童都要抱着iPad才能入睡,一旦不给她,她就会一直哭闹,怎么都劝都止不下来。

尤文军说,要让童童戒掉iPad瘾。于是,他托朋友在网上买了一个iPad模拟机,回到家后,他当着童童的面将样机摔烂,以为从此以后童童再不会吵着要iPad。

“一连三天,信以为真的童童在家哭闹,不吃饭不睡觉,怎么劝都没用。”尤文军说,自己现在越发困惑,“我已经完全不晓得怎样让女儿回到以前没有iPad的日子了。”

 专家解读

摔碎iPad的方法有些极端。孩子把iPad当成了自己的玩具,让她亲眼看着心爱的玩具被毁,会认为父母不爱她了,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戒除iPad的瘾可以慢慢来,每天给孩子规定玩耍的时间,一旦超过就不再继续纵容,这样,一来保护了孩子的健康,二来也能培养孩子从小就践行承诺的美德。

激将法

再耍会像游戏里的僵尸

家住江北区天江鼎城雅园1幢16-2的杨女士,也对儿子沉迷iPad游戏的情况苦恼不已,但和尤文军不同,杨女士采用了一种迂回的处理方式。

杨女士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儿子今年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老公常玩一款名叫植物大战僵尸的电脑游戏,儿子看到,时间长了,也开始沉迷上了。”杨女士说,每天放学回家,儿子第一件事就是抱着家里的iPad一直玩植物大战僵尸,有时候作业甚至要拖到晚上9点以后才做。“儿子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休息一不好,显得更加瘦弱。”杨女士心疼不已。

杨女士说,冥思苦想,她和老公商量了一个办法。“儿子非常喜欢植物大战僵尸里的人物,有时还会把家里的桶套在头上假装游戏里的铁桶僵尸。”杨女士介绍,在儿子又一次装扮成铁桶僵尸时她说:“你太瘦了,不像铁桶僵尸,倒像撑杆僵尸,点都不好看,你要是不好好长身体,估计以后还会越来越像撑杆僵尸。”

杨女士称,儿子听了,立马央求其帮他好好长身体。“这时,我就开始跟他谈条件。”杨女士说,我要求儿子每天锻炼身体,锻炼完之后要跳过一根有一定高度的晾衣竿,如果跳过了,就给10分钟iPad游戏时间,如果没跳过,就不能玩iPad。杨女士表示,这么做以后,儿子锻炼身体的时间明显多过玩游戏的时间。

专家解读

杨女士做法值得不少家长借鉴。不过在借鉴时要注意分寸,不能因为太心急就责备过度,让孩子丧失自信心。

搬救兵

遇事不懂就上网,高三女儿成绩下滑

43岁的袁海华有个正读高三的女儿。半年前,为奖励女儿在全市化学奥赛中取得二等奖,她给女儿买了一部iPhone,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礼物,却让女儿在一学期时间内,成绩直线下滑到了年级中等水平。

袁海华注意到,女儿无时无刻不把手机带在身上,时不时就要拿出来更新下微博,上下QQ什么的,后来,连做作业遇到不懂的题,女儿也直接用手机上网去查。“这样下去,她怎么参加高考哟。”袁海华担心地说。

为此,袁海华把女儿的iPhone收了回来。结果,女儿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连续两天窝在家里不上课。袁海华不得不将班主任请到家里给女儿做思想工作。

专家解读

过度使用电脑、iPhone、iPad等,可能导致儿童孤独、网络成瘾等健康问题,甚至会直接导致智力下降。因此,建议家长的指导监督儿童合理使用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避免或减少由此引起的健康问题。文中均为化名

教育专家

尝试转移孩子注意力

■尽量减少家里的电子产品数量,或很好地将它们隐藏起来。

■自己不当着孩子的面玩电子产品,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不把电子产品作为交易筹码,比如“吃完饭就给你玩”。

■找一个比电子产品更好的东西推荐给孩子,如图书、玩具、户外亲子活动等。

■陪伴和引导孩子玩iPad,增强亲子互动,鼓励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们一起玩,以增强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增加和孩子的互动活动,多花时间陪孩子聊天、运动,带孩子去户外走走,孩子注意力就会慢慢被转移。

记者手记

电子毒品何时休

过去科技不甚发达,街坊邻里却相熟。如今,同宿舍学生背对而坐,还要通过网络交谈。高科技拉近了远亲距离,却可能疏远近邻的关系。

从10多年前的简单电子游戏机,到后来的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再到今天的IPad游戏,电子产品都成了毒品?

你是否试过与朋友聚会,他/她一坐下来就掏出iPhone手机玩游戏、上网、发微博?你是否见过拥挤的地铁、公交车里,还有乘客举着iPhone手机如饥似渴地玩游戏、看小说?

最近,iPad、iPhone成为攀比工具的新闻屡见报端。据媒体报道,青岛一个妈妈因为没给5岁的孩子买iPad,被孩子哭闹纠缠,甚至讥笑“你真穷”。为买到代表时尚的电子产品,甚至有人卖肾卖身。

最新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年轻人被迫脱离科技产品时,感觉到的症状和瘾君子突然戒毒或戒烟时的感觉很相似。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被迫脱离科技产品一整天后,会感到严重的心理生理不适,并会感到恐慌,迷惑和极度孤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科技成瘾”。而这一症状,最近越来越普遍。

以上种种迹象,应引起我们的反思。电子产品出现的初衷,是为给生活带来便捷还是让社交变得更单一,追求变得更物质?

相关新闻

玩iPhone

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西南医院了解到,西南医院曾针对白领健康状况,做过一次简单的调查,接受调查的3000名白领中,超过9成人表示自己的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他们中的许多人表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的新闻软件打开,看一下当天新闻。上班路上,基本就是在玩手机,看小说、看视频。中午也常常因为玩手机而错过午休时间。另外,几乎每一个接受调查的白领都表示,自己睡前一定会先更新微博看看有没有人互动。这一更新,时间就很难被控制下来。医生表示,粗略估计,白领们因为玩手机而减少的睡眠时间至少有三个小时。
      
         医生称,睡眠不足及睡眠质量差会对职场白领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心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建议,白领们应该适当调整自己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度,不要让电子产品成为电子毒药。

Saturday, April 21, 2012

上海一年级学生回答“孔融让梨”称不让 老师打叉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事件回放】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 ’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 ”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这位家长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各方争论】

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 “老师判错了”。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 “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 ”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目前,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还有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一些网友直接指出,这道题并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赞成: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 “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 ”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家长:德育应在生活中教导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

Friday, April 20, 2012

不吃早饭孩子大脑会萎缩

       你的孩子是否因为早起上学,常常不吃早饭?新加坡的健康专家近日透露,如果孩子经常不吃早饭,那么他正在发育的大脑可能会萎缩,从而影响智力发育。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饮食与营养部的研究人员调查了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内容包括孩子是否吃早饭,他们大脑发育状况和学习成绩。结果发现,不吃早饭的学生,除了注意力比较差之外,反应也慢。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长期忽略早餐,孩子的脑袋会缩小,即使后来恢复健康饮食,营养充足,但是萎缩的头脑已无法恢复成长,因此他们会变笨。”

  而美国专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学生到学校后,一些人吃早饭,另外一些不吃,结果发现没吃早饭的学生,对数字的反应能力较差,吃早饭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更高。
尤其在第一堂是数学课的时候,吃早饭的孩子表现比没吃早饭的孩子好得多。

  研究人员指出,由老师向孩子传达吃早饭的必要性最直接有效。亚历山大医院和新加坡保健促进局通过向教师灌输这方面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这一研究的负责人还指出了父母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父母应培养跟孩子一起用餐的习惯,至少早饭或晚饭一起吃,既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能促进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Monday, April 9, 2012

“恐吓”抹杀宝宝快乐天性    


      【导读】经常听到有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样的“恐吓”句子,殊不知这会影响到孩子们快乐和好奇的天性。

妈妈说:“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坏人就会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了。”听到这句话,孩子内心惶恐不已。孩子的反应告诉妈妈,他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自个儿跑出去了。但是,这位妈妈这样处理问题,似乎有点过分了。真正的危险到底是什么?如何让时刻揪着的心放松下来?如何既保护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杀孩子们快乐和好奇的天性?

绑架、恐怖事件、性侵犯……想到这些,危险就似乎离你近了一些,使你不由自主地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将他严严实实捂在自己的双翼之下。而这样“护犊”,是不是就能万无一失呢?

小威才5岁,却已经显示出对交际的浓厚兴趣。有时候,他妈妈会为此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担心。“他会跑到陌生人身旁,告诉人家自己的全名,然后就和别人攀谈起来”,这位38岁的妈妈如是说。有一天,小威又自己跑出去了。对此,妈妈对他说:“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坏人就会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了。”听到这句话,小威内心惶恐不已。小威的反应告诉妈妈,他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自个儿跑出去了。但是,这位妈妈这样处理问题,似乎有点过分了。

在那些不断传出孩子丢失和恐怖袭击消息的岁月里,母亲对孩子的安全给予十分的关注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弄清楚:媒介对负面事件的报道,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其效果是扩大了负面事件实际发生的几率。专家说:“这是弥散在我们文化当中的戏剧性幻想症,搞得家长们一个个胆战心惊、神经兮兮。”当这些过度的担忧被传导给孩子时,他们也会变得焦虑,并且胆怯。

到底是什么在持续刺激父母们那紧张的神经?真正的危险到底是什么?如何让时刻揪着的心放松下来?如何既保护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杀孩子们快乐和好奇的天性?来看看下面的专家意见吧。

什么让我们忧心忡忡?

世界是如此地危险,已经超出我们应该担忧的程度,我们如何能放心地让孩子一个人应对各种情况。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妈妈们不敢放手的原因是:我们太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了,而父母们则对于孩子们可能面对的危险过于敏感。几辈以前,孩子死于致命疾病的几率并不像今天这样小;人们更为经常地面对各种威胁。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后,这些威胁似乎变小了。再往后,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世贸中心袭击事件尤其经典地代表了这一代父母的看法:相对于这危险的世界,人类太脆弱了。”

面对全球性的威胁,父母们感到无助,于是试图减小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孩子所可能遇到的威胁,比如绑架或其他儿童犯罪事件。而现在社区关系的淡化,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忧。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流动性的增大,与我们比邻的常常是陌生人,或者我们不断建立的是与陌生人的邻里关系。而生活的忙碌,更使我们几乎不可能去了解社区中的每个人。

然而,给父母们背负上如此过分焦虑的第一大祸首,并不是人与人关系的疏远或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件,而是——电视新闻。它通过将遥远的地方偶尔发生的危险事件传播给人们,让人造成一种事件就在自己身边的感觉。专家说:“父母对孩子的安危担惊受怕,主要是他们看电视新闻太多了。”


真正的危险何在?

两年前,美国有个孩子被拐骗失踪,电视上经常放有关的新闻。结果,很多美国妈妈便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拐跑。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多年中,美国被陌生人拐走的孩子只有100多个,其中还包括了滞留一晚又被找回来的孩子。孩子被拐走的确不幸,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不幸。孩子被拐骗,在一些情况下,会受到性攻击,而且这样的情况比例很高。在美国,每年都有5.8万件此类事件发生,而大多数受害者是十几岁的孩子。事实表明,十几岁的孩子比幼儿面临更多的危险,父母必须增强让孩子树立安全纪律观念的意识。

专家说,对于恐怖事件,由于发生几率基本跟中彩票的几率差不多,父母们根本不必而为此过分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