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6, 2012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采桑子》  

                                                                                 

Wednesday, July 25, 2012

Thursday, July 19, 2012

一则小故事...


                             Son holding on to his exam papers said, "Mum, I failed my Maths."
                             Mum was angry,"Really?"
                             Son nodded.
                             Mum was about to hit him when the son raised his paper, 
                            "Look carefully, it's 100 marks!"
                             Mum smiled and kissed her son.
                             Son sighed, "I just wanted to test whether you love me or my results."

Wednesday, July 18, 2012

7种有效惩罚方式,让孩子更优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宝宝正确、健康的成长。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最有效、孩子最易接受?七种新鲜、有效的惩戒方式帮您培育优秀宝宝。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打人的惩罚?这明明没有任何惩罚呀?确实没有任何惩罚,因为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有可能反应过激,从而使用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待孩子,不过,惩罚过于严厉,将很难坚持到底。

如果试图尝试一种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开始并不见效,也要坚持2个月看看效果。很多父母在尝试一种处罚方式的时候,如果使用几次,发现它对孩子并没有效果,就会改用其他的方式了。事实上,总是变换不同的方式,其结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坚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终会认输,放弃惩罚他了。

为什么学历高的人做不成老板?

Tuesday, July 10, 2012

那些童话故事的背后

童话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曲折的情节和阴森的结局。如今,那些带有血腥气息的童话已不适应现代读者的口味,于是,迪斯尼等公司为迎合观众而净化了童话,到处都是大团圆结局。在此,我们对常见的一些快乐结局作出解释,还原它们本来的恐怖面目。





1、魔笛
《魔 笛》的故事里,那个村庄鼠患泛滥。一个身穿七彩布衣,手持魔笛的男人前来,提出要帮村庄消除鼠害。村民同意,如果真的实现,则愿付出巨大的代价。那男人实 现了。他吹奏起魔笛,驱赶了群鼠。但当他回来索要报偿时,村民反悔。笛手决定驱赶孩童。在后来很多版本中,笛手驱赶孩童进入村外的洞穴,有一位村民最终同 意付出报酬,他也归还了孩童。而在阴暗的初衷里,笛手引导孩童入河,除了一个掉队的瘸腿小男孩,其他都淹死了。



2、小红帽
我 们熟知的这则故事的结局是一名樵夫杀死了凶恶的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其实,最初的法语版本里,夏尔·佩罗笔下的结局并不美满。其中,那个富家姑娘询问大 灰狼去她外婆家的路,狼给她指了条错误的道路,最后她不幸被吃。故事结束了,没有樵夫,没有外婆,只有大灰狼和小红帽。故事的寓意便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




3、海的女儿
1989 年迪士尼版本的“海的女儿”是个不折不扣的弥天大谎:爱丽尔人鱼变成了人,和艾利克王子结婚,奇妙的婚礼还在人和鱼族里进行。但是,在安徒生的最初版本 里,人鱼目睹王子和公主结合,绝望地离开。魔咒中,只有用剪刀刺死王子,她才能获救。她没有照做,而是跃进大海,变成了泡沫。后来,安徒生对童话稍稍做了 温和地修改,新的结尾中,她没有变成泡沫,而是成为了上帝的女儿,在天堂安息。可无论如何,她依然是死去了的。




4、白雪公主
众 所周知,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皇后要求猎人杀害她,并将她的心脏带回作证。而猎人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带回了熊的心脏。此处,迪士尼版本没做多大修改,不过 还是遗漏了一段很重要的情节:原始的童话版本中,皇后要求当晚食用白雪公主的肝脏!另外,白雪公主并没有因为一个充满法力的吻醒来,她被带回了城堡。至于 白雪公主“尸体”的用途并没有交代,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在格林兄弟的版本中,故事结尾,皇后被迫穿上铁靴,跳舞至死。




5、睡美人
在 我们熟知的睡美人故事里,优雅的公主是由于手触纺锤而沉睡,直到百年之后王子前来吻醒她。他们恋爱、结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切都让人很惊奇且欣 喜。但是原始的故事并不甜蜜,只有亲身读过才能相信其悲哀:最初,一名年轻女子由于一种预言(非诅咒)而沉睡。一位国王见状,渴望得到她,并强奸了她。九 个月后,她在沉睡中生下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吮吸她的手指,活跃了她的神经纤维,她苏醒过来,发现了自己已经遭强奸还生了孩子。这可比王子的吻恐怖得 多。




6、侏儒怪
这 则童话和前几则的不同之处在于,修改版本不是处于净化丑恶的初衷,而是将其修改得更加恐怖。在原始故事里,侏儒怪帮助一名面临死亡的女孩,将稻草变成金子 供她看病,使她痊愈直至能工作。相应地,他要求女孩交出她生的第一个孩子作为报偿。当这天来临,女孩不愿交出孩子,侏儒怪告诉她,如果能猜出他的名字,也 能放了女孩。女孩记起了以前在火堆边无意中听到侏儒怪的呻吟,顺利答出了他的名字。侏儒怪火冒三丈地走掉了。在改编后的版本里,一切更糟糕:侏儒怪肆意践 踏和撕扯自己的左右臂膀而死。



7、金凤花和三只熊的故事
在 这个温馨的故事里,可爱的女孩金凤花发现了三只熊的屋子,她溜进屋子,偷吃食物,坐在椅子上,最后竟然在小熊的床上睡着了。当小熊们回家时,她醒过来,惊 愕地从窗户逃走了。原始的故事(可追溯到1837年)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熊发现了女孩之后,撕碎并吞咽了她。二是女孩企图逃跑时变成了老巫婆的面貌。故 事的结尾告诉人们,金凤花要不就是缺胳膊断腿,要不就是由于她的恶行被抓去感化所了,总之不是好事儿。


8、奇幻森林历险记
从 奇幻森林历险记的流行版本里,我们知道两个在森林里迷路的孩子最终找到了一间华美的屋子。屋子里居住着一名女巫,她要求他们为他做劳役。在一次准备美餐的 过程中,他们结束了奴役生活:他们发现来路,将女巫扔进火炉,逃走了。在更早的法语版本里(名为《迷路的孩子》),没有女巫,而是魔鬼。一开始坏心肠的老 魔鬼被孩子愚弄(和后来的故事一样),但是后来他摆脱了孩子,将锯木架整合起来,要把其中一个孩子榨成肉酱。孩子们假装不懂怎么上架,请魔鬼的妻子来做示 范。当她躺倒,孩子扼住她的喉咙威胁魔鬼,才逃出了森林。


9、没有手的姑娘
说 实话,这个故事的所有版本都很残忍(不管是圣经故事还是原始的故事),尽管情节变化各有不同。最新版本里,魔鬼承诺一个穷人,如果他允许自己拿走任何磨坊 后的物什,就让他变富。穷人只知道屋后面有一棵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苹果树,就答应了,其实那正是他的爱女。女儿太纯洁了,魔鬼无法带走她,于是魔鬼又要挟女 儿,除非女儿允许自己父亲剁碎自己双手,否则将带走父亲。女儿同意了,而他父亲也做了,悲剧就这样酿成了。尽管这不太雅观,但早先的其他一些变体版本更令 人发指:女孩剁碎自己的手臂,使自己变得丑陋,以免去强暴之苦。另一种变体是父亲剁碎女儿的双手,因为她拒绝和父亲交媾。




10、灰姑娘
现 代的灰姑娘故事里,美丽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后母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两名伯爵,从此以后,大家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这个故事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 纪,是关于斯特拉博(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女人罗德庇斯(并不叫仙度瑞拉)。这两个故事除了水晶鞋和南瓜车,其他都很类似。而格林兄弟将美好的寓言转变成阴 森的罪恶:在这个版本里,后母的两个女儿削足适履,以哄骗王子她们才是要所要寻找的。鸽子啄出她们的眼睛来警示王子。后半生中,后母的女儿成为瞎乞丐,而 灰姑娘在宫廷里庸碌地消遣着时光。

Saturday, July 7, 2012

古代的银子长什么样?

一般人会想到有元宝,或是银锭、碎银子啥的,其实元宝也有好多种,还有银块啥的,只不过官宝上会有印字。来吧,看看古代的银子长什么样。



来源:网络

十个励志小故事,一场精彩的人生课!

引语:一字洞悉天下,一语道破天机,一个简单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千万种人生就有千万个故事,不同的经历就有不同的体验。这些哲理小故事,读来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人生哲理,而且短小精练,情节简单,可读性强,请予欣赏。







故事一: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  

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归途上,我琢磨着农民的话,对自己说: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 

故事二:爱人之心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  

故事三:博士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故事四:给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故事五:窗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故事六:提醒自我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 

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故事七: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故事八: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故事九:右手握左手 

桌上流行一首顺口溜: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右手握左手。每当有人念出,一桌子人便会意地放声笑起来,气氛立刻就轻松了。当然,这是基于人家对该顺口溜的一致理解——感觉准确,描述到位。有一天在餐桌上有人又念起这段顺口溜,男人们照例笑得起劲。后来发现餐桌上的一位女人没笑。男人们忙说闹着玩别当真。没想到女人认真地说:最妙的就是这“右手握左手”。第一,左手是最可以被右手信赖的;第二,左手和右手彼此都是自己的;第三,别的手任怎么叫你愉悦兴奋魂飞魄散,过后都是可以甩手的,只有左手,甩开了你就残缺了,是不是?一桌子男人都佩服,称赞女人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妇人淡淡地说:有什么深刻而独到,不妨回去念给你们各自的老婆听听,看她们说些什么。男人当中有胆子大的果然回去试探老婆,果然老婆们的理解均与餐桌上的女士相同。

她们都是左手,男人们当然要以左手计。而他们都是右手,他们当然作右手想。 

故事十:钢玻璃杯的故事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八十年代,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塘,想养鱼。但乡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有把水塘填平。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想发财但有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了500元钱,养起了鸡。但是一场洪水后,鸡得了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5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只靠三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数字。他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竟然忧郁而死。 

他后来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 

35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娶到媳妇。即使是离异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为他只有一间土屋,随时有可能在一场大雨后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农村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还想搏一搏,就四处借钱买一辆手扶拖拉机。不料,上路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他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机,被人捞起来,已经支离破碎,他只能拆开它,当作废铁卖。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了。 

但是后来他却成了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里的一家公司的老总,手中有两亿元的资产。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许多媒体采访过他,许多报告文学描述过他。但我只记得这样一个情节。记者问他:“在苦难的日子里,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缩”?他坐在宽大豪华的老板台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记者说:“摔在地上,碎了”。“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10个人在场,他们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于是,我记住了这段经典绝妙的对话。这样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气,他也会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苍剥夺了他的生命……